为了证明自己的体力,为了娶个老婆,带着一点好奇,许三观生平第一次跟着阿芳和根龙卖血,得到了35块钱。 如他所愿,他娶了街头炸油条的“斗条西施”许玉兰。
结婚几十年后,他走上了卖血的不归路。 他卖血是为了赎回儿子遇到麻烦时花钱买的桌椅; 为了给断腿的旧情人买黄豆、肉和骨头,他卖血; 饥荒年月,他卖血只为一家人吃一碗面。 年轻时,他就上山了。 下乡的时候,他卖血,让二乐早点转回城里,请领导吃饭; 为了筹集医治以乐的医药费,他卖血……
他的一生一次次见证了共和国的社会变迁。 面对时代的风浪,卖血成了他战胜一切困难的利器,帮助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 这就是《许三观卖血》中讲述的故事。
继《活着》之后,余华再次将小说的主角设定为一个普通的小人物。 上次是农民富贵,这次是市丝绸厂的送茧工人徐三观。
如果说《活着》是一部悲剧,那么《许三观卖血》就是《活着》的温暖版,因为许三观卖了11次血,一一战胜了生活给他的所有难题。 带领家族活着进入新时代。
许三观和福贵一样,遇到了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在时代的洪流中起起落落。 命运意味着他会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 坦然面对、安于现状,是福贵的生存智慧,这让他在亲人一一去世后,依然有勇气活下去。 面对命运的责备,许三观不仅忍受、接受,还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反抗方式——卖血。 他通过卖血重新获得了个人尊严,维持了家人的生计,最大程度地履行了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整个性格从最初的自私小气逐渐变得丰满高大,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
1、别悲伤,别叹息:我用嘴给你们每人做一道菜
大儿子一乐11岁时,城里发了水灾。 洪水过后,发生了饥荒。 起初,许三观和许玉兰并不认为饥荒即将来临。 他们只是听说农村的稻子大部分都烂在地里了。 直到越来越多的人进城讨饭,而米店的门有时是关着的,即使开着,米价也涨了好几倍,他们才意识到饥荒的严重性。真的来了。
不久之后,许三观的丝厂就因为没有茧而停产了。 徐玉兰再也不用因为没有面粉而炸油条了。 学校也关闭。 为了在大食堂吃饭,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被拿走了。 一年后食堂关门了,家里花了很多钱重新开始。 家里已经空了。 这确实不是那些饥荒年代发生的事情。 什么时候。
一家人只能数米粒,细细地喝粥,越喝越稀。 为了节省体力,一家人都躺在床上,既不说话,也不动,因为一动肚子就会咕咕叫。 许三观生日的时候,他说为了给我过生日,今天我用嘴给你们每人做一道菜。 于是,每个孩子都点了一盘红烧肉。 许三观生动地描述了如何切、如何煮、加什么调料、如何炖几个小时。 孩子们听了,咽了口口水。 吃完后,许三观也许不知道看梅花解渴的故事,但他却享受其中的艰辛。 他凭着一点智慧和乐观的心态,让孩子们“听肉充饥”。
当许三观面对饥饿的孩子时,他没有哀叹,没有叹息,而是用嘴煮菜。 他的言语中充满了悲伤和无奈,更显得幽默豁达。 他知道自己无法与天地抗衡,他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体内流动的血液。 只有卖血才能帮助一家人渡过难关。 第二天,他掰着手指头数了数,发现一家人已经喝了57天粥了。 他对自己说:我要去卖血,我要让家人吃顿好饭。
在余华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食堂和饥荒,包括《活着》中的土改和炼钢。 除了我们的祖辈父辈,年轻一代对这些词都比较陌生,感觉那些岁月离我们太遥远了。 事实上,这一切仅仅过去了几十年。
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和苦难,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所遭受的苦难。 那段历史或许只是教科书上的薄薄一页,但对于包括福贵、许三观在内的亿万人民来说却是沉重的一生。
2. 不要争吵或生气:我和你是同一个人
文革来临时,许玉兰因与何晓勇的婚前关系而成为众矢之的。 她被张贴大字报,剃光头,脖子上挂着木板站在街上。 她在那里站了一整天。
许三观给她带来了食物和水。 有人走过来说,他只给徐玉兰白米饭,没有蔬菜。 不给她蔬菜就是对她的批评,否则就是包庇她。 见周围没人了,许三观轻声说道:“我把菜藏在米下面了,现在没人了,快吃菜吧。” 徐玉兰用勺子挖了出来,看到下面藏着很多肉。
许三观道:“这是我偷偷给你做的,我的儿子们都不知道。”
徐玉兰说:“只要你对我好,我就什么都不怕。”
对于徐玉兰的羞辱,徐三看在眼里、心里痛苦,为了解除妻子的愧疚,也为了在孩子面前维护她的尊严。 他在家庭内部批斗会上承认了自己与林芬芳的恋情,并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他不断地对孩子强调:我和你妈妈是一样的。 我们都犯过错误。 你不应该恨她。 如果你想恨她,你也应该恨我。 我们是一样的。
妻子陷入这样的境地,有些不公平,但许三观却没有争辩,也没有争辩。 他知道,再多的解释也没有白费。 他能做的,就是用爱来化解许玉兰心中的委屈。 哪怕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他也不生气,不生气。 他和妻子不顾前世恩怨,同甘共苦。 丈夫的雄心在关键时刻显露出来。
人类的贫困不仅源于生活的艰辛,更源于贫困生活中人的尊严的丧失。 许三观用自己笨拙的方式维护了妻子的尊严,这也是他与命运抗争的方式。
3.霍元甲:我不是亡命之徒,我是为了我的儿子。
随后,有人说话了。 他说,我们应该用语言来战斗,而不是用武力,所以人们放下了刀棒。 他说要复课,要革命,于是孩子们又背起书包上学了。 还说要抓革命、促生产,于是许三观又回到丝厂上班,许玉兰又开始炸油条了。 几天后,他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于是,一乐收拾好铺盖卷,含泪告别了父母,来到乡下安顿下来。 后来,以乐感染了肝炎,病情严重。 他不得不被送往上海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许三观为自己规划了一条路线,这也是一条卖血路线。 一路上他经过了六个血站,他一次次挽起袖子。
到达临浦时,雪还没有融化。 许三观来到河边,拿出随身携带的碗,舀起一碗河水,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刺骨的冰冷河水进入胃中,让他浑身发抖。 他必须喝水。 这就是最初带他去卖血的阿芳告诉他的:多喝水。 如果一直喝下去,胃就会胀、酸,身上的气血就会增多。 水会渗入血液,你的身体就会有更多的血液,你可以卖两碗。
我已经记不清他第一次卖血是什么时候了,但最后他还是晕倒在了输血室里。 那次他卖了400毫升血,又因为获救又输了700毫升血。 医生说他是亡命之徒,但他说我不是亡命之徒,我是为了我儿子才这么做的。 但这个儿子以乐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 正是何小勇给他带来的痛苦,让他当了十几年的乌龟,才意识到自己是在帮助别人抚养儿子,而他和一乐却有着最深厚的感情。
起初他很怨恨,不肯接受,但最终他无所畏惧。 尽管他知道不断卖血可能会杀了他如龙,但他仍然不顾自己的安危,目的只有一个:救儿子。 这无疑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有着执着而深沉的父爱,让人感动落泪。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走到卖血这一步。 而这不仅仅是小说中的故事,更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写照。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监管部门的疏忽,原本用于医疗救助的血站被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利用,牟取暴利。 卖血成为穷人逃离生活的一种方式。 苦恼的有效手段。
直到20世纪90年代,河南驻马店的一个村庄因非法血液交易和处理不当才开始大规模爆发,成为轰动一时的艾滋病村。 以至于余华发表《许三观卖血记》后,有人说他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是一位先知。
余华说,我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我只是写下我已经过去的时代。 他说,中国人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太关心别人,不关心别人的生活。 因此,他小说中的故事从来都不新鲜。 审视时代脉络,原来所有的故事都带有那一代人的生活印记。
写在最后:
从许三观身上,我们看到了他遇到困难不悲不叹、不争不怒、不畏不惧的生存智慧。
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源于平凡。
余华用悲悯之心看到普通人在时代大潮中挣扎,再次写出了生命的无常和不存在的绝望。
历史是非、天灾人祸都已成为过去。 而它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可能会在几代人之后逐渐消散。
但面对它、理解它对于过好今天和明天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也是优秀文学作品永垂不朽的原因。
标题:亡命之徒 《活着》是一部悲剧,则《许三观卖血记》
链接:https://www.373wan.com/news/xydt/8248.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